蓝虹同志,厦门海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自1994年加入厦门海洋中心以来,她始终扎根基层技术一线,先后在预报室、监测室、业务科、总工办等多个重要技术部门历练成长。
三十载如一日,她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信念,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耕海洋事业。作为技术带头人,她以“螺丝钉”般的钻研精神坚守初心,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海洋监测、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为海洋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她言传身教,先后培养出十余名技术骨干。其卓越贡献多次获得原国家海洋局及自然资源部东海局的表彰嘉奖,展现了新时代海洋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筚路蓝缕拓新局,海洋监测奠基人
作为单位首批海洋环境监测开拓者,蓝虹从零起步构建监测体系。2000年单位筹建监测室伊始,她便作为首批骨干投身事业,带领团队从零起步,逐步建立起系统化、规范化的监测体系,推动单位监测业务实现质的飞跃。她主导开展了趋势性监测、海水浴场监测、海洋旅游度假区监测、赤潮监测等十余项单位开创性监测项目,填补了单位监测业务空白。
首创性突破:2001年启动厦门海水浴场水质监测,其成果推动厦门椰风寨浴场于2002年入选全国首批“健康型海水浴场”,直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增长。2002年主导厦门西海域赤潮监控区监测、预警、通报工作;2004年率团队攻克赤潮预警预报技术瓶颈,建立“水文-生物-气象”多参数预警体系,通过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向社会发布预警,开创地方海洋防灾科学决策先河。
身先士卒一线攻坚:除了常规海上采样工作外,蓝虹多次带队完成福建海域趋势监测、沉船油污应急监测、赤潮监测等高难度任务。2001年春节,她放弃休假赴平潭海域油轮沉没事故现场,连续奋战完成布点取样;2005年,作为副领队,她带领团队完成单位福建海域首次趋势性监测,海上作业十余日,克服恶劣海况,彰显责任担当。近年来单位拓展互花米草、红树林、鸟类等生态监测新领域,已不再年轻的她仍坚持踏滩涂、穿密林,笑称“鞋底的泥泞才是科研人的勋章”。
勇担改革新使命,拓展生态修复新领域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对自然资源部相关职责划分做出了重大调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蓝虹敏锐把握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定位,牵头突破两大核心任务: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核验:2021-2022年,她牵头承担所辖区域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的入库核验工作,通过严格技术把关,不管是现场核验还是报告编制,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付出,推动7个项目成功入库,技术报告获自然资源部高度认可,为地方争取重大政策资金支持奠定基础。
国家规划编制:作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子规划《海峡西岸重点海湾河口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设研究》的负责人,她带领团队构建了“底数调查—问题诊断—目标设置—关键技术问题—专题研究”的完整技术链条,在系统分析海洋生态本底基础上,科学划定8个重点修复区域、部署15个重点项目。联合浙闽粤三省单位,历时6个月调研论证,经数十次修订文本,成果获部委专家组高度认可,为我国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锻造技术人才梯队
质量体系奠基者:2002年,蓝虹作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中心实验室CMA质量管理体系,推行“监测全流程质控”理念,主导编制内部质量控制文件,显著提升监测数据权威性与可比性。
人才培养领军者:蓝虹创办“赤潮应急监测”“贝毒检测”“监测质量控制”等专项培训班,培养单位技术骨干数十人;她担任“桌面研究组”“CMA新项目扩项组”组长,建立“传帮带”机制,将30年经验倾囊相授,构建起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为海洋事业储备核心力量。
三十载风雨兼程,蓝虹同志以匠心守护碧海,用担当书写答卷。从监测拓荒到生态修复前沿,从质量管理创新到人才薪火相传,她始终以“平凡岗位铸就不凡”的信念,践行海洋人的初心使命,为海洋强国建设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