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East China Sea Bureau,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请选择筛选条件
搜索结果: 包含完整关键词: 包含任意关键词: 不包含关键词:
搜索范围: 全部 标题 正文
时间范围:
排序方式: 按相关度排序 按时间顺序
澎湃蓝色动能 建设海洋强国——自然资源系统深化海洋领域改革述评

发布日期:2024-09-05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页面浏览量: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作出重要论述。这成为海洋强国建设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
  自然资源系统坚持陆海统筹,强化系统观念,以海洋之制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今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4.9万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6个百分点。
  以改革之力,破解题之道。5.6%的背后,是自然资源系统把握质与效、稳与进的逻辑关系,让量的增长可持续、更安全。
  筑基夯实——丰富用海用岛要素保障政策工具箱。
  《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明确了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提高海域使用论证效率、优化审批程序等方面的政策举措;提出靠前服务,保障油气、核电、海上风电、液化天然气、国际光缆等国家重大项目用海用岛。
  海域管理制度改革激活碧海银滩。从《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到《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宗海范围界定指南(试行)》,海域管理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二维走向三维,用海用岛节约集约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精细化管理畅通海洋管理“微循环”。《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全面规范近岸养殖用海,鼓励深远海养殖。深化和美海岛创建示范,结合海岛地区发展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思路和实施路径。加强无居民海岛、自然岸线保护,分类施策,实行差别化海域资源供给。
  开辟赛道——加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供给。
  海水淡化产业稳步迈向规模化。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海岛海水淡化情况调研,出台《关于加强海岛海水淡化利用实施方案》。完成《海水淡化浓盐水排放标准》国家标准立项,持续推进标准制定。积极指导推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一期试验区及1万吨/日平台建设。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取得新突破。组织做好海洋能发电机组工程示范,兆瓦级潮流能机组“奋进号”已连续运行超过28个月,累计送电近400万千瓦时,为潮流能规模化利用积累了工程经验;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机组“南鲲号”成功并网试运行。
  持续培育壮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加快推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建设,持续推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新兴技术孵化器对外技术服务能力建设,2023年以来累计完成对外技术服务近200次。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联盟成立,推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整合,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 BG136”正式启动临床试验,成为国际上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
  以点带面——出台支持海洋强省强市建设一揽子政策。
  研究制定自然资源部支持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政策文件,指导支持广东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发挥更大支撑力;研究制定支持上海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政策文件,支持上海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指导深圳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持续引导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自然资源部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发布首只海洋领域综合性指数——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反映沪深京港全市场涉海上市公司总体运行状况,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向海洋实体经济。同时,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持续举办海洋中小企业和科技成果、蓝色债券路演,2023年以来对接融资需求近45亿元。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
  健康的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要求。
  今年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回应社会关切,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与政策、实践与成效。
  以改革之举,求共生之道。白皮书的发布,有自然资源系统直面发展与保护、发展与安全的关键性问题,推进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高效有序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成果。
  摸清家底——强化海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在完成海洋典型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生态系统预警方法构建,选取植被状况和关键风险等指标,开展评价方法试用并试发布预警信息,已实现南海珊瑚礁白化预警业务化发布,印发《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与预警系列技术规程》。开展监测技术调研,以实现无人、连续、实时监测为目标,重点研究卫星遥感和在线监测技术手段在海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中的应用。
  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试点圆满完成,三年累计完成全国40余个红树林、海草床、盐沼集中分布区调查,获取了一手的调查资料。海洋碳汇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印发6项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技术规程、1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评估技术规程以及盐沼、海草床2项碳汇项目开发技术指南。
  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发布的《2023年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示范引领——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一年来,主流媒体聚焦从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生动实践,展现“厦门实践”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宝贵经验。
  今年8月,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深入推进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是今后一个时期生态保护修复的顶层设计。意见明确,加强项目用海用岛各环节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海洋生态系统协同治理。
  当前,“厦门实践”经验已成功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也为全球海湾型城市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厦门与北京、西安、成都等12城市发布《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倡议书》。
  凝聚共识——“蓝色朋友圈”共绘“路线图”。自然资源部与相关部门共同主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提出四点倡议:统筹陆海空间规划,优化滨海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提升陆海协同治理,促进滨海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筑牢滨海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搭建滨海区域协同治理平台。
  扎实推进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编制发布《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中英文版),呈现了我国沿海地区推动生态减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基于生态系统的减轻灾害风险(Eco-DRR)中国方案,并在全球滨海论坛联合发布。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海洋科技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动力。
  今年6月24日,“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建成交付,目前已入列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这艘船与“雪龙”船、“雪龙2”号船相比,堪称“小而精”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具备空、天、海、冰、潜一体化综合科考能力。
  以改革之为,领创新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科技瓶颈的唯一解。自然资源系统聚焦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强化海洋领域国家科技力量。完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与山东、浙江、广东和海南省政府共同建设运行威海、舟山、珠海和深海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优化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加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建设。建设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和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
  ——着力突破海洋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瓶颈。推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海洋科技重大项目。重点突破海洋观测监测预警预报关键技术,支持深海科学探测、油气矿产资源探测和生物基因资源勘探开发等装备谱系化发展。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重大海洋灾害应对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海洋基础性技术储备。持续开展海洋科学、极地科学的基础研究,争取在海洋动力过程、陆海相互作用、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规律等方向实现原创性突破。聚焦海洋空间利用、生物技术、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部署海洋前沿技术研发。
  ——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扶持培育涉海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化技术交易平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
  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这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贯穿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
  建设性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
  2023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框架下举办海洋合作专题论坛,发布海洋合作北京倡议,形成25项合作成果清单,打造主场外交“蓝色亮点”。
  海洋的开放性和连通性决定了建设海洋强国必须立足国内、接轨国际。自然资源部持续拓展对外合作领域和范围,建设性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努力提升维护海洋权益能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蓝色伙伴关系进一步夯实。自然资源部推动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在埃及挂牌,与基里巴斯、坦桑尼亚、桑给巴尔、马尔代夫签署蓝色伙伴关系合作协议。与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共同成立中国—太平洋国家海洋空间规划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以及中国—太平洋岛国海洋防灾减灾合作分中心,举办海洋生态监测与减灾、海洋空间规划等国际培训班和边会。组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推进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南海周边国家海洋务实合作。召开中欧第六次海洋综合管理高级别对话、第二届“蓝色伙伴关系”论坛,加强与欧盟的对话交流。举办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中非海洋科技论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首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厦门国际海洋周、中国—太平洋岛国海洋防灾减灾合作研讨会等。2024年度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项目招收来自10个国家的20名留学生,强化了与区域各国的蓝色伙伴关系。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全过程参与国家管辖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协定(BBNJ)磋商,协助完成我国签署程序。成功连选连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新一届执行理事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数字化的深海典型生境”“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海洋十年”海洋气候预测协作中心申报成功。参加第二届“海洋十年”大会和第九届“我们的海洋”大会、联合国第四届小岛屿国家大会,组织举办多场边会,广泛传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组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57届执理会、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管理委员会、亚太经合组织海洋和渔业工作组等国际会议,指导举办2024年度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国际培训班。
  改革要奔着问题去,解决问题要务求实效,检验改革要依靠人民评判。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把改革一步一步推向前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张新试卷。(安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