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人说“美田”,东海人说“养海”,这是他们发自心底的质朴话语,也是对土地与大海的深情告白。
在江苏盐城中部,家乡人将这片土地划分为两大区域:西乡和东海。东与西大致以范公堤和串场河为界,以东是东海,以西是西乡。它们并非行政区划,而是基于地理特征的自然划分。
大约7000年前,海平面回落,盐城的海岸线基本稳定在范公堤一线。西乡地区由海洋逐渐演变为咸淡水交织、潟湖密布的湿地。唐宋以来,随着捍海大堤的修建,西乡形成了如今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的河湖荡区。而东海成陆的时间比西乡晚得多,黄河夺淮河水道入海,带来了巨量泥沙,在盐城海岸外沉积,最终形成了如今广袤的滨海平原。
西乡地区的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西乡和东海的生产生活、物产民俗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西乡水网纵横,地名多与水相关,如九龙口、大纵湖、北龙港、朱枥沟等。这里盛产水稻、水八仙,河鲜丰富,知名特产有藕粉圆子、鱼圆、河蟹等。而东海地区地广草丰,曾长期“煮海为盐”,海盐产业发达,地名多与盐相关,如大团、李灶、便仓、六垛等。废灶兴垦后,这里一度盛产棉花,如今仍以泥螺、文蛤等海鲜制品闻名。
然而,在差异之外,西乡和东海的乡亲们有着共同的情感: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大海的尊崇与珍惜。
西乡属于荡区,水域丰富但土地稀缺。这些珍贵的土地大多是人们从水域中“争取”而来的。垛田是其中一种,垛是水域中的高处,西乡人从水底挖出泥土,堆积成高出水面的田地。还有一种是圩田,通过围坝将水域圈成农田。西乡人对这些垛田、圩田倍加珍惜,努力让它们产出更多,满足生活所需。他们深知土地的珍贵,注重保护和地力培养,将培育土地肥力称为“美田”。土地肥力充沛,就像人拥有健壮的身体,是世间最美好的事。为此,西乡人创造了多种“美田”的方法:种植苜蓿、豌豆等绿肥植物,翻耕压青,将灶膛的草木灰撒回农田,让土地在循环中焕发活力。
东海人则将大海视为衣食父母。他们从大海中捕捞,用海水养殖,深知大海对自己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海鲜需求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近海渔业资源减少,海洋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国家出台休渔政策,每年5月至9月禁止捕捞作业。东海人将这一政策称为“养海”。一个“养”字,体现了他们对大海的深情——像照顾亲人一样呵护它,像父母抚养孩子一样精心呵护。他们全力支持养海政策,按时收网归仓、渔船停港。
呈潮汐树状的沿海滩涂
我小时候生活在海边,工作后在盐城市区安家。西乡,小时候只闻其名,未曾踏足。长大后,我逐渐了解并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如今,道路相通,信息成网,东海与西乡的距离早已消弭,它们融为一体,成为家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在偶遇故人时,才会提起往昔的岁月。时代在变迁,西乡人仍在不断探索新的“美田”方法,东海人也在全方位践行“养海”理念。我想,这种对自然的尊崇与爱护,早已融入家乡人的血脉,成为永不磨灭的传统与意识。(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